最近在读刘未鹏的《暗时间》一书,特别喜欢第二篇“思维改变”,特此摘抄精华段落供自己回顾,也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书。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颈部较细的沙漏能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


序言: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心理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日常判断和决策。波普尔曾经说过:人生不过是解决问题。而判断与决策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问题。尽管生活中似乎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并不多,但另一方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最重大的决策:决定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到底投入到什么地方去。比如你能想象有人宁可天天花时间剪报纸上的优惠券,却对于房价的1%的优惠无动于衷吗?再比如 :你知道为什么当手头股票的股价不可抑止地滑向深渊时我们却一边揪着头发,一边愣是不肯撤出吗?为什么我们会在小摊和超市前为几块钱的交易踌躇半天,却在生活中的重大决策面前浑浑噩噩人云亦云呢?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成糟糕,然而这部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很难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人类的思维充满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作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扩展阅读:
1.豆列“学会思考”: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27649


暗时间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学习与思考
1.Google&Wiki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
4.思考习惯,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
5.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
6.学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它的知识结构是怎么样的
7.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2)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3)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4)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5)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6)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7)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

时间和效率
1.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
2.重要的事情优先
3.重要的事情要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
4.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5.重视知识的本质
6.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你比别人往后多看一年,你就比别人领先一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差别是巨大的,一个5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5年准备时间。5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说5年,两年就会发现起到宏大的效应。
7.抬起头来
8.退订RSS
9.有时间吗?总结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吧
10.有时间啊?看本书吧
11.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


逃出你的肖申克(一)——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切身体验。亲身经历一个负面事件带来的情绪反应要比看着或听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情绪记忆也远远更持久。
2.别人口中的故事。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事另一种想法了。
3.为什么。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说服自己A选项由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4.世界是复杂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
5.未来是不确定的。你几乎永远也听不到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告诉你“你只要……,就一定能够……”,因为成功并不是仅取决于个人因素的。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无需悲观,因为毫无疑问,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6.别人的道理,自己的事情。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思维步骤:一是根据问题情景线索从记忆系统当中提取以往成功过的方案,然后评估该方案是否已经能够解决当前问题了,如果能够,就中止记忆搜寻。
7.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如果我们在听别人的道理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心理上的倾向,那么即便别人给出一个有一定说服力的理由,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我们也会竭力为自己辩护。
8.失败即成功。从信息收集者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成功或失败,失败的事情中揭露出来的信息一点也不比成功事件中的信息少,或许往往还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9.情绪对照。经历了失败之后,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便会觉得更理直气。如果没有经历失败后的糟糕记忆,我们就算理性地认识到目前的做法是更合适的,也很难从情绪上强烈地感受到这么做的“正确感”。
10.天性。我们有很多根植在大脑中的进化选择出来的天性。在判断与决策时这些天性的优先级总是最高的。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11.习惯。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番很有道理的话,但没过几天,发现自己又变回原来的老样子了。

亲身经历了就一定明白吗?
1.很傻很天真的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你的过程就错了。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客观的做法是:看重过程而不是看重单次的结果 —— 因为再好的过程也可能会偶尔失利,但从长远来统计,好的过程总体上必然导致更好的结果。
2.认知偏差。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系统的认知偏见,我们经常对事物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即便自己是亲历者),有时甚至反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将失败归于外界因素,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耐(心理学把这个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3.情绪系统。我们之所以强烈地依赖于需要亲身体验一个负性事件来学习,是因为我们平常的决策与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如果一个事情“感觉上没错”,那么我们无论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难说服自己不去做它,如果一个事情“感觉上不对”,则无论有多好的理由也很难说服自己去做它。这种对情绪系统的强烈依赖使得理性的证据在强烈的情绪面前显得异常无力。

不需要亲历也能明白 —— 理性的力量
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深度常常是不够的,在浅层次的思考之后,如果我们的情绪系统已经给出倾向或感到满意了,那么很少有人会继续深入地思考事情的另一面,而开始转向着手行动。这种匆忙的态度往往是失败的起源。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我么可以理性地思考、权衡各个选择的利弊,而不仅仅满足于情绪上的判断。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

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否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往往是这类人能够迅速走在别人前面,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而不是将别人趟过的泥潭再趟一遍。

扩展阅读:
1.Wikipedia:Sunk costs(沉没成本)。
2.Wikipedia: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单一因果谬误)。
3.Wikipedia: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
4.有关两个大脑的论述:《Of Two Minds When Making a Decision》。


逃出你的肖申克(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人们常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俗语来指代三种现象:
1.偏见:不同的人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是平凡的解释还是阴谋论的解释?存乎一心。
2.立场:例如对于“人生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公理,因此每种生活都是合理的,各人可以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追求不同的东西。
3.选择性关注: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关注的点不一样,象有四腿,各摸一条。

偏见在我们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不好的影响。我们须经常与具有不同信念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弥补各人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导致的偏差,并时常使用以下两句话来提醒自己保持 Open Mind:

这只是一种可能,未必是唯一的可能。
想不出其他解释也不代表就不存在其他解释。


逃出你的肖申克(三)——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决策判断都刻画在天性里面,然而同样也正是这些天性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上帝给了我们一个过了时的原始大脑,但同样也更新了我们的新皮层,能否不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取决于你是否认识到关于大脑的进化历史,和能否正确使用你的理性大脑。


逃出你的肖申克(四)—— 理智和感情

我们的理性大脑非常善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立即的,看上去合理的解释。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 —— 把事件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无可能,而且只要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其一定是的,强大的情绪大脑会阻止理性大脑往深入了解。而对自己不利的解释,我么或者忽略,或者则会异常仔细地去推敲,抓住一个细小漏洞则相信已完全推翻了该解释。
我们每个恩大脑中都有思想钢印。这道钢印有经验打造,用尊严维护,牢不可破,比钻石的硬度还要高。
Artemus Ward曾经说过:“并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陷入麻烦,而是那些我们认定自己知道,却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让我们陷入麻烦。”。

难道没有办法克服人类心理的天生漏洞吗?有。大脑符合用进退废的原理,越经常使用的区域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情绪用事,不假思索,那么这种思维习惯便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断,能换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逐渐也会越来越强大。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 —— 越用越强,越强越用。想要从既有习惯中跳出来,必然要依赖于外界的力量 —— 对于心理机制的知识。仅仅是知道一些常见的行为陷阱和心理弱点的存在,便已经可以帮我们避免很多的决策失误。而如果能进一步理解这些陷阱和弱点的深层原因,则更能说服自己做正确的事情。能够改变既有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1.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
2.书写时对思维的缓存。
3.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不信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不用纸笔,仅用大脑,是否很难在思考一个问题的同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
4.书写时与别人的交流。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
5.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

我知道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就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你有价值的思考,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1.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书写时为了更好的思考。
3.“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而且有很多时候你会觉得“反正就是这样,我感觉得到它是对的,但是你问我,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我自己则非常珍惜类似这样的机会,这个时候往往是大脑中翻箱倒柜的时候,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时候,深入反思的时候,纠正一直以来错误的潜在前提假设的时候。另一方面,“我强烈地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但我却说不清他为什么有问题,到底哪有问题”,这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瞬间,它几乎总是意味着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潜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没有知觉到的地方引入了一个潜在的假设、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等。而这种时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时候,当你终于潜到问题的底层,触摸到问题的实质,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体看清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通体舒泰的感觉。一旦你把自己的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他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
4.讨论时绝佳的反思。在讨论的过程中双方的理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得深层面的差异性就会逐渐浮现出来,你也就多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思维中到底存放了那些错误的信息。
5.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
6.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7.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代替性和核心竞争力

1.专业领域技能
2.跨领域的技能
3.学习能力
4.性格要素


本文最初发表于CSDN博客,现已迁到 石佳劼的博客,感谢CSDN。原文链接